bandao.com重磅!总投资200亿!广州拟建F1国际赛车场+体育公园!据了解,2024年广东省共安排省重点项目1508个,总投资8.1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安排开展前期工作的省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1240个,估算总投资4.5万亿元。
其中,广州超算中心新一代国产超算系统建设项目今年投产。 广州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今年开工,该项目将搭建“泛在物联、数算融合”的广州市智慧城市“骨架”,构建支持智慧城市决策服务的时空孪生智能平台。 纳米生物安全中心暨广纳创新院总部园区和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一期)项目将在今年投产半岛全站。 产业工程方面,高端装备制造工程领域,东风日产新能源汽车20万辆生产线改造项目今年投产。 现代服务业工程领域,新开工希音供应链总部一期项目、唯品会国际创新中心、大参林创新总部。广交会展馆四期展馆扩建项目等今年投产。
值得关注的是,文化旅游体育项目中的F1广州国际赛车场则是计划在广州建设一条FIA国际汽联认证1级赛道及配套设施,并围绕该赛道建设一个国际综合性赛车体育公园。
该计划透露,广州预计总投资200亿元,建设一条符合FIA国际汽联认证的一级赛道及其配套设施,并围绕该赛道建设一个国际综合性赛车体育公园。
◉ F1,是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的简称,国际汽车赛事中最比赛,在全球各地拥有数亿观众。同时,它还和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一起,并称世界三大赛事。
◉ 目前,国内唯一一条FIA认证的F1规格赛道是上海国际赛车场,每年F1中国大奖赛在此举办,都吸引成千上万的赛车爱好者和游客。赛事举办16年,对上海的国际形象和旅游经济都产生积极影响。
◉于广大车迷来说,项目建成,意味着在广州也能看F1赛事!而对广州这座城市更是利好,不仅能提升国际形象,还能创造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2019年,上海发布的一则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指出,当年举办的12项中重大体育赛事共带来30.9亿元直接消费,相关产业拉动效应超102亿元。
其中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三项赛事直接经济效益的贡献占比超过70%。
据数据显示,2004年首次比赛三天,现场观众累计达26万人次半岛全站,其中正赛日现场观众达15万人,保持着中国有史以来单场赛事现场观众人数最多的纪录。
2019年F1中国大奖赛正赛三天累计入场观看人数近16万人次。这些观众中,有六、七成来自上海以外的地区,包括海外。巨大的流量带动上海酒店、交通、餐饮、购物等消费的增长。
F1落地后,国内知名汽车品牌如上汽大众、理想、百度汽车都将总部迁至于此,蔚来也在此起家,吉利、奇瑞、长城等都有研发基地,带动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数千家。
嘉定区的下辖镇安亭,更是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许多第一,目前成为国内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城,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上海,也诞生了无数头部“赛车企业”,比如,中国赛车第一股力盛体育、亚洲F3主办方擎速体育,还有上海大众333、绝对赛车和极点赛车等顶尖的赛车队伍。
通过F1等国际赛事的举办,上海展示了其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活力和开放性,增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比如,在2019年,F1全球一千站落户上海,赛前的开幕式不仅面向全球观众播放了上海城市形象宣传片,还播放了以“一千站,在上海”为主题的一千站祝福短片。
据报道,上海赛车场建成后的10年半岛全站,嘉定成为上海郊区房价涨幅最大的区域之一,从2004年不到2000元每平米到超过4万元每平米。
毫无疑问,上海F1国际赛场的建成,不管是对进一步提升上海的知名度、树立国际化大都市形象,还是对上海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一是1996年建成的珠海国际赛车场,曾举办中国历史上首次国际级赛车赛事。随后曾向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和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申请F1赛事,后因场地标准不符未能举办。
二是2009年在肇庆大旺落成的广东国际赛车场,按照F3赛道标准建设,同样不符合F1的赛道标准。
建设和运营F1赛车场会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在赛事期间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包括门票销售、餐饮服务、住宿业和周边商品销售等。
此外,还会促进旅游业,F1赛事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游客和赛车爱好者,这将提升广州的国际游客流量,推动旅游业发展。
广州的城市品牌也将得到极大提升,有助于塑造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F1赛车技术包括了高性能材料、动力系统、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赛车场的建设和赛事的举办将促进与之相关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尤其是汽车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等行业。
据数据,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达到313.68万辆,整车产销创历史新高,连续四年居全国城市之首,相当于全国每生产9辆车,就有1辆是广州造,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汽车第一城。
为了满足F1赛事的需求,广州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交通、通信、酒店和服务设施,这些改善将惠及全体市民,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技术创新,还能加强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品牌,同时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本刊文章及图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刊发表文字、图片作品并不代表本刊立场观点/部分采用稿件因故无法联系作者,如有侵权请移步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