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体育运动的意义十篇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从1985年开始我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的四次调查却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与体质下降相伴随的,是青少年心理状况的不良趋势,如情绪调整能力差、挫折反应不适当、心理承受力较弱等。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简称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全国性的体育锻炼热潮。“阳光体育运动”明确指出,要力争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都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经过这几年大家的努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深入推进到学校体育里。
“阳光体育运动”既是贯彻和谐教育理念的实践要求,又是创建和谐未来的需要。它是指通过以教育为出发点,以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的体育锻炼为形式,发动全社会珍视健康、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活动的总动员。从教育本身来看,推行阳光体育运动,也是转变教育理念,全方位提升办学的内涵与层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这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质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说,“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阳光体育活动”的实行不仅让学生们有了时间去享受运动、享受快乐,而且最主要的是通过宣传,通过体育这个媒介,正在逐渐让运动、让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体质健康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的根基,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但是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由于各种原因,学校体育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己足够的重视,以至于中国青少年的健康体质水平连年下降。“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各方面对学校体育的重视,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当然,“阳光体育运动”不仅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的发展,不仅要靠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而且与人们自身对体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有紧密联系。而“阳光体育运动”所针对的对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青少年,他们是家庭的希望、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他们这个巨大群体的行为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传播效应。当学生接触了这些有趣的运动项目以后,会把那种健康、喜悦的感受告诉身边的亲戚朋友们,这比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宣传的效果更好,因为这更贴近生活。而且,当这批从小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长大时,全民健身的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体育才能真正普及。有人说学校体育应该成为竞技体育的“后花园”,这话很有道理,搞好学校体育不仅能为竞技体育输送大量有天赋的后备人才,而且运动员退役后可以到学校里进行学习和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育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1992年,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一文,明确指出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的第三个层次。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新兴的朝阳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其发展水平还是非常低,与我国13亿的人口大国相比是极其不平衡的。目前我国的体育市场缺两种东西:一是购买力,二是购买。但是根据人们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在东部沿海的收入水平,购买力的问题不是很突出,最主要的是消费问题。“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不仅会使体育人口激增,而且会增加更多的体育消费者,最主要的是使人们产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购买的体育产品、享受体育服务的。总之,随着“阳光体育活动”越来越进入人们的生活,体育产业也会出现越来越大的需求。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几年来,从各地的开展情况来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长久来看,“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健身工程,其在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工作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当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体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长期坚持。总之,坚持搞好这项工程不仅会对体育本身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体育以外的方方面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当我们把人们的健康和体育加以研究分析时,就会发现,当今整个体育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往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仅仅只停留在“体育可以增强体质”上,对体育的多方面功能还缺乏认识,这就是狭隘的生物体育观。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飞跃,由原来的生物体育观逐步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因此老年人现代保健观念,即三维的保健观,是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学的视角,谋求对老年人生命体的全面呵护,不但要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而且要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增进和维持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
老年人在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并不单纯为了增进和维护身体健康,同时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参与、克服心理孤独的需要,即谋求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研究证明,老年人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使各器官充满活力,对延缓衰老进程、延长寿命、提高健康水平、防治疾病、加速病后身体机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2.1.1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脑逐渐萎缩、退化,大脑皮层表面积和脑血含量均相应减少,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减弱,神经调节能力较差,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因潜伏期延长而迟钝。因此,老年人的记忆力、注意力以及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能力都有所减退。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消除疲劳和精神紧张,改善睡眠推迟全身的衰老,防止老年性疾病。
2.1.2 对老年人骨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适宜的运动可以有效的增加峰值骨量,减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骨量减少现象。此外适度运动还可使肌肉毛细血管网开放的数量增多,收缩有力。随着肌肉内环境的改善,骨骼中钙营养相对增加,可以提高关节的灵活性,疏通经络,防止老年人的骨关节病。
2.1.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特点是: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动脉管壁内膜有粥状硬化斑块,外层坚硬血管弹性下降,以致血管硬化,管腔狭窄,动脉血压上升,心脏负担加重。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心肌的兴奋性,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血流,提高心肌利用氧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心脏的功能。
2.1.4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老年人的呼吸肌随年龄的增长日趋萎缩,肋骨钙化,肺组织的纤维组织增加,弹性降低,肺泡萎缩,胸廓的活动减少,导致呼吸机能下降。体育运动能保持肺组织的弹性,提高呼吸肌的收缩力,加廓的活动幅度,改善组织的通气及换气功能、增加吸氧能力,从而提高全身各内脏器官的新陈代谢。
2.1.5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老年人胃粘膜变薄,胃肠道的腺体和绒毛逐渐萎缩,肌组织也萎缩,弹性降低,肝脏和胰腺重量减轻,功能减退。经常运动的人,由于肌肉活动的需要,势必加强消化系统的功能,从而促使胃肠道蠕动加强,血液循环改善,消化液分泌增加,营养物质转化与吸收加速。
人类有复杂的思维活动和丰富的情感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和心理健康与躯体的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老年人来说,心理、精神因素对现代老年人的养生观影响更大。
2.2.1 体育运动能有效地调节老年人的情绪 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主管运动的大脑神经中枢兴奋扩散,同时主管记忆、思维、语言等的大脑神经中枢得到保护性抑制,使这些神经得到放松。从事体育运动使老年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经常获得和保持这种良好的情绪与积极的心态,可以形成良好的个性、稳定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
2.2.2 适量运动可增强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 现代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量运动可增强自我效能,即认为自身有能力去完成运动任务,确信可达到预期的良好健身效果。在此过程中,老年人会对自己的健身行为进行积极的心理控制,不断强化自身健康的内在动机,他们投入和主动参与的成分就会较大,参与的时间也会较长,而这些良好的心理趋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年人的焦虑等不良心理特征。
2.2.3 提高老年人的积极生活态度和幸福感 体育运动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重新找到了他们的生活目标,从而使他们从老来无用的悲观、失落中找回自信,找到了生存的意义,增加了对生活的信心,提高了自我效能感。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率。抑郁是以压抑占主导的情绪状态,而运动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力为特点的活动,显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2.3.1 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交往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许多退休后,老年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普遍有失落感和孤独感。体育运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际交往的渠道,通过体育运动使老年人能更多的与外界接触,增加社会交往,与人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专家认为:人际间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交往,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引起愉悦、快乐等增加情绪,从而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满足其参加集体活动的意愿。有了倾吐心声,寻求帮助的对象,使之感觉生活有情趣,充满活力。
随着社会的离退休制度的正常化,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老年人走下工作岗位。在这些老年群体中,他们大部分都有着专业技术特长,如何使他们保持健康旺盛的精力,开创老年人的“第二人生”,参加体育活动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老年人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继续发挥老年人的知识和技术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余热。
锻炼对身体是有益的,但不注意锻炼方法和自身身体状况而盲目进行锻炼,有时反而会损害身体健康或加重已有疾病,所以老年人一定要讲究科学锻炼。
中老年人要经常进行体格检查,及时了解自己的脉搏、血压及身体其他状况,如果运动后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心跳不适、食欲减退、睡眠不佳及明显疲乏、厌倦锻炼等现象,则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调整或暂停锻炼。对体弱多病、身体过度疲劳和有较重内脏器官疾病者,要减少运动量,及时进行治疗或休息。如发现有初期运动障碍的,应立即减量、停练或改变方式、方法。
老年人希望身体健康,但决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体育运动也要一步一步的来,开始运动量不宜过大,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因此,老年人参加体育运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有恒。人的身体,只有在经常的体育运动中才能得到增强,各组织器官系统机能的改善都是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的结果。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生理机能的日益衰退,神经衰弱等症状比较明显,只有坚持较长时间运动后才能产生效应,切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加大运动量或中途停止,否则不能达到应有效果。
运动处方不仅能提高老年育锻炼的效果,还能避免运动中意外的发生。所以老年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他们的帮助下获得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运动处方,以便在体育运动中取得较理想的锻炼效果。
自我监督是指老年人在锻炼过程中,对自身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观察和评定的一种方法,也是全而体格检查的一种补充。它有助于及时了解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的变化,有助于预防过度疲劳,有助于调整锻炼计划和运动负荷。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应经常了解自己的脉率、血压及身体健康状况,以便自我监督。
正如18世纪法国医生蒂索所言:“运动就其功能来说可以代替一切药物,而一切药物均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体育运动在老年人现代科学的养生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运动有助于预防由于年老所出现的各种机能性疾病,有利于增强和维护老年人的体质和健康。某些身心方面的疾病,也可以通过积极的体育运动参与来消除。在增进健康的同时,体育活动也能促进心理完善、社会和谐,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老年人,往往是具有明确的养生观,是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
[1] 傅丰北,刘思金,.运动与非运动人群老年期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上的差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5):68~70.
[2] 林昭绒.城区中老年育健身现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165~166.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的几十年里,体育教学是“老俗套”。全国城乡学校都是执行“一纲一本”,体育教材确实是严重地落后于时代。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同时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选择权留给了地方、学校和教师。这样既保证了课程在国家层面上的统一性,又充分调动了地方、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的积极性。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气勃勃、多彩多姿的景象,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呈现多样性,这就彻底转变了过去那种体育教学“沿袭一个模式”的现象。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在体育教学中更能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和学生可以互动,可以自编教学内容半岛·体育,感受体育的乐趣,使体育教学丰富多彩、体现特色。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江苏省海安县学生体育协会针对一些学校场地条件差、器材比较贫乏、学生人数多等实际状况,研究开发了一项新颖别致的能在城乡学校普遍开展、适合广大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球类运动――三门球运动。三门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训练竞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应用,既丰富了学校体育教育,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
三门球运动是在综合了橄榄球、手球等多种球类运动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种让三个队同在一个设置有三个等距离球门的圆形场地上用手打球,以将球有效地射入对方任何一个球门得分为目的而建立起具有攻二防二的独特竞赛体系的新型球类运动。之所以能迅速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和体育工作者所接受,主要是因为该运动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益智性和较强的观赏性。
三门球运动的内容一般有跑动、传接球、射门等。在新编教材中三门球已纳入了江苏省编教材的选修内容。三门球运动的各项内容对身体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选择性地安排三门球的教学内容,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如三门球的跑动形式多样,融合了各种跑于一体,如疾跑、侧身跑、后退跑、折返跑等。它既可以作为整节课教学,又可以作为其他不同体育项目准备性练习和辅练习,根据职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及课的内容安排、场地器材情况,选编不同的动作进行练习可使学生的四肢和躯干灵活、动作协调,同时对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物质代谢、预防疾病、振奋精神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于场地、器材的要求极其简单,能根据教学目的、任务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若将三门球的游戏内容、教学比赛运用于体育教学,则更能增强学生的新颖好奇感,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三门球的游戏内容、教学比赛的练习,不仅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与提高,而且能发展学生的速度、柔韧、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作风,更能培养同学间互相帮助、团队协作的精神。要让他们乐于去学,更乐于去练,以此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然而,作为新型运动的三门球,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具有相当的魅力,深受职校学生的喜爱。首先,活动时不受人数多少的限制、时间长短的限制、场地大小的限制、运动强度的限制等。其次,三门球能充分活动学生的身体,使学生乐此不疲。最后,三门球运动有其独特的规则,融合了许多项目的运动特点而又自成一体。学生们在学习、练习过程中,兴趣浓厚,特别是有些学生在运动中感觉到如同平时的娱乐活动,毫无枯燥感,给体育课氛围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活动中身心全面发展。
三门球对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及心血管、呼吸功能的需求很高,在课外辅导及训练中都非常强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适当做三门球运动可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而且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有良好的影响,也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职业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应该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要求。体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学内容是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经过组织加工后的,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总称。体育教学内容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教育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组织和加工。职业性要求下,对职业中学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和业务能力要求更高。三门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球类运动,是大部分体育教师以前没有接触的一项运动,所以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先了解、掌握这项运动,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选择性地安排三门球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使体育教师必须掌握更多的和先进的教学法,体育教师也要有更多的思维创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才能应对职业中学灵活的体育教学环境。
总之,为了使三门球运动更好地为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服务,更好地为学校体育和广大学生服务,我们对三门球运动的特质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对其实施开发性、应用性和传播性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深远的意义。江苏省职校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突出表现在教材内容的创新与改革。三门球运动由于教材内容的新颖,并有大量的插图、VCD、磁带,学生易看、易懂。教材内容,既充分结合了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又遵循了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增强对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系统性,提高教学质量,把三门球运动列为选修教材,并在全省职业学校中广泛应用并推广,具有深远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不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运动处方
教育部在2004年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与2002年相比,身高、体重和胸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不断增加,但大学生中非保绿和营养不良体重较轻检出率也是所有教育阶段中最高的,这更多跟大学生缺少体育运动或者过度追求苗条身材有关;身体机能方面,大学生肺功能呈现下降趋势,肺活量降低,乡村大学生心功能也出现下降趋势,这跟大学生长期缺少有氧耐力训练有关;身体素质方面,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20年来出现比较大的下滑现象,包括速度素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男生的上肢肌肉力量等等,与2000年相比,女生的爆发力和弹跳力都下降,腰腹肌肉力量整体也是下降趋势”。
(二)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并没有产生一套科学的方案
国民体质是社会和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综合国力的竞争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国民体质的健康水平高,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增强国民体质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途径。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但近些年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问题不断产生,虽然已经得到很多方面的关注,学校体育工作者进行了探索,但仍然没有科学的解决方案产生。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给运动处方对学生体质的干预效果证明提供了比较科学的参考标准,能够来检验运动处方的教学效果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质健康水平。为了贯彻这一精神,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试行方案,该标准已经在2004年时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全面实施,它从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以及身体机能等等方面,制定了一个体质健康标准,用来评定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情况。该体质健康标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任务,对教育部门和有关单位以及学校和学校的体育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体育要求。
20世纪50年代,美国运动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最早提出“运动处方”的这一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运动处方开始得到重视。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慢慢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它的的概念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拥有运动处方的概念,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运动处方教学,就是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以及心理状态,以处方的形式规定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的种类、体育运动的强度、体育运动的时间和体育运动的频率以及体育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运动处方教学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同,运动处方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科学性、针对性、普及性更强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目的性强,运动处方教学有明确目标,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行都是围绕运动处方教学的目的进行的;2.计划性强,运动处方教学中运动的安排比较强的计划性,运动处方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坚持;3.科学性强,运动处方教学方案的制定和实行过程是严格按照运动学、生理学、医学学等学科的要求进行的,具有比较强的科学性。如果用运动处方进行教学,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明显的体质水平上升的效果;4.针对性强,运动处方教学是根据班级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制定和进行的,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教学效果比较较好;5.普及性广,运动处方教学简明易行,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见效快,是进行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的理想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运动处方教学应该讲运动处方贯彻到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中,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既要重视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也要重视体育技术水平的提升。
2.教学目标:运动处方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提高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水平,在实施运动处方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刻意追求学生的体质成绩,忽视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等等。
3.教学方法:在运动处方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发挥运动处方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的促进效果。
4.教学原则:协调的原则,运动处方教学要注意协调好整体和个人的关系,尽量避免反生冲突;安全的原则,进行运动处方教学时,应保证学生在安全的范围内,注意在制定和行运动处方教学时,应严格遵循各种安全规定和要求,确保学生的安全;全面的原则,运动处方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则,在运动处方教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注意平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主体性原则,在运动处方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主体性的突出,充分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学会自身主动进行体育运动。
[1]刘蓉.基于体质健康促进的大学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2015.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意见》题目中就突出了“学校体育”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学校体育具有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对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体育运动、加强体育锻炼具有极大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就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躯体、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意味着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在身体与心理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指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主要是指身体、智力、情感、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而体育运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身体素质是体现体质水平的标志,是的各种器官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等[1]。体育运动的作用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掌握运动技能,学生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增强走、站、爬、跑、跳、投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人的各种生理机能,逐渐完善大脑的结构以及促进心理功能的发展,使人的体能进一步增强[2],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育体育文化精神,通过体育的社会化过程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体育课贯穿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个体进入社会后,国家也一直倡导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帆风顺,抗挫折能力比较差,一旦遇到困难,往往出现退缩、自卑、压抑等情况。因此,培养大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非常重要。体育运动具有艰苦、激烈、竞争性强的特点,需要大学生克服种种困难、付出坚强的意志努力才能坚持下来,也正因此体育运动成为培养大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竞赛、锻炼等活动培养其果断勇敢、自律自制、持之以恒、坚毅顽强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学校体育活动应当要求学生全体参与,并鼓励大学生努力拼搏,突破极限,这一方面符合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另一方面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如性格中的犹豫、骄傲、冷漠,通过体育运动能够转变为果断、谦逊、热情等性格,从而对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产生调节作用。此外,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中,通过竞争将自己的潜能完全激发出来,充分表现自己的实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见,体育运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容易把不良情绪充分宣泄出来,尤其是能够升华、转移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消极情绪,从而使其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科学研究证明,体育运动时人的身体机能产生变化,而且大脑还会分泌出一种“内啡肽”,这种物质可以让人心情愉快,减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由此心态变得健康轻松,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种种问题。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为他们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情绪参加社会活动提供了条件。
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往往情绪愉快、精神饱满;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则总是孤独抑郁,了无乐趣。目前很多大学生迷恋网络、宅在宿舍、远离运动,造成学生之间关系淡漠,缺乏感情交流。人在体育运动中必然要有人际交流,其中包括语言的交流、肢体上的交流等,有时只需要眼神、手势等就可以交流心声、沟通信息,从而产生信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同学之间产生良好的亲近感,有助于缓解其精神压力、调整其不良情绪,不再斤斤计较学习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并在体育运动中克服孤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3]。
体育运动具有明显的团体性特点,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需要同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扬长补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为了共同的团体目标和集体荣誉而拼搏,能让他们在同伴胜利时善于欣赏;当自己成功时,善于谦虚;当集体成功时,善于分享。体育运动的竞技性特点要求学生必须正确对待得失荣辱,学会与朋友分享胜利的喜悦,学会与伙伴承受失败的考验[4]。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1]富强.体育教学的创新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J].科学中国人,2015,(3):156.
[2]李翠霞,常乃军,赵岷.人的全面发展视域育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0-82.
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价值观始终关注于个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和平世界的建构,它超越了国家、阶级、种族和文化等;而爱国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等,因此它必然离不开国家。如此看来,在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观体系中本身并不必然包含意识形态性的爱国主义,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意识形态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我们说爱国主义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项附加值。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被人们称赞为教育家、体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和人文主义者,等等,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位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教育改革家。在1889年顾拜旦谈到体育的教育作用时提出,体育教育至少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能取得效果,当一个人在发展肌肉力量时,同时也在培养他的品质和意志,总之一句话,它在塑造人类。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不可分割,或者说,教育功能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古希腊奥运会源于宗教祭祀,包含着对神的奉献,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本身就有教育因素。其次,现代奥运会要求身、心和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并使之得到提高,还要求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这必须依靠教育手段,也体现了古希腊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再次,奥林匹克主义要求建立的生活方式是必须在奋斗中得到欢乐、具有榜样的教育作用和符合伦理的基本原则,要求所有运动员具备高尚的体育道德标准。最后,现代奥运的宗旨明确指出,要以奥林匹克精神教育青年,从而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这说明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一切奥林匹克活动都是教育的手段。奥林匹克运动的突出功能是教育功能。同样地,爱国主义也具有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意识形态。任何一个未经社会化的个体不可能形成对某一特定国家的热爱之情。因此,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国家就会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化机构来培养个体的爱国意识。如在我国,当孩子进入学校时要学习思想品德课程,观看各种反映民族解放的战争影片,参观各种红色旅游景点等。这种爱国意识的培养过程就是一种教育过程。当个体具备了爱国意识之后,这种爱国意识必然会反作用于个体的行动,从而会涌现一批批爱国英雄。这些爱国英雄被再次作为榜样来教育同辈或下一代。如此一来,爱国意识就这样被一代代培养起来,爱国主义情感就这样一代代被延续下去。因而,无论是奥林匹克运动还是爱国主义教育,二者都具有教育人的功能。这种功能的相通性是爱国主义价值观可以附加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根基和切合点。各奥运会参与国也正是基于这个根基和切合点,都在努力将爱国主义教育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实现功能最大化。
在奥林匹克运动中,虽然民族国家选派代表各国的运动员参与奥运会,似乎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都是指涉运动员的。当然我们不能忽视运动员在实现奥运理想、传播奥运价值理念中的作用,但实际上,作为超越国家的“世界青年”的榜样,运动员只是整个“世界青年”总体中的一部分。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对象是超越国界的“世界青年”。然而,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某一特定国家的青少年。国家从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出发,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然具有国家特性,不同的国家培养出不同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国家的立场来说,青少年是某一国家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只需培养本国的青少年爱国意识即可。但从奥林匹克运动的角度来看,它所教育的对象已超越了国家,青少年不再属于某一国家而是属于彼此共有的世界。在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观中,青少年是属于世界的。在这里,民族国家的青少年与“世界青年”之间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就某一国家而言,青少年是具体的,具有国籍的,而奥林匹克运动指涉的青少年是无国界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具体国家的青少年构成“世界青年”总体。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但正是从民族国家的青少年与“世界青年“的统一性上来看,可以说奥林匹克运动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共同的教育对象是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得以附加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保障。
虽然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观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宣扬普世的价值理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民族国家越来越更加深入地渗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中去。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扩大,民族国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更是如此。这种影响从争夺奥运会的主办权以及历史上出现过奥运会的事实中可见一斑。在顾拜旦创立现代奥运会的时候,虽然主张奥林匹克运动非化,但事实表明奥林匹克运动如果得不到民族国家的支持很难维持。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有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与民族国家的支持密不可分,民族国家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支撑者。反观爱国主义教育,它与民族国家更是紧密相连。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民族国家就有爱国主义教育。一个没有爱国主义公民的民族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爱国主义教育既是民族国家的构成内容,又是民族国家得以维系、发展的必然要求。理所当然,任何民族国家都极力培养本国公民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是爱国主义价值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是支持者。由此看来半岛·体育,从民族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影响,我们认为民族国家是奥林匹克运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支撑力量。只有得到民族国家的支持,奥林匹克运动事业才能发达,爱国主义价值观才能被生产和消费,民族国家也才能够长久。
1体育人口概念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1体育人口概念研究的回顾 不同的学者对体育人口有不同的看法。日本管原礼认为体育人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体育人口是指以任何形态参与运动的人们的总称,那些直接从事运动的人自不待言,并且也包括新闻、无线电、电视等间接地将运动作为视听的人。狭义的体育人口是指直接参与运动的人数。刘德佩认为,体育人口是体育社会学研究使用的一个概念,借用这样一个概念可宏观描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体育态势和体育发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与体育存有某种相亲关系的人群称为体育人口。”黄俊伟认为,“所谓体育人口是依与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理解之间是否存有相亲关系为划分特征,从社会人口划分出来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社会人群。徐隆瑞认为,所谓体育人口是指以增强体质为宗旨而又经常、直接参与的人的总称。通过新闻、无线电、电视或到玫场观赏体育的人不应该算为体育人口,对从事体育事业的有关人员要以其是否经常、直接参与运动来衡量是否是体育人口,如果经常、直接参与运动应当算体育人口,否则不能算体育人口。毛秀珠认为,衡量体育人口要从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出发,所谓目的就是为增强身体素质、为健康而参加体育活动。为此,将体育人口界定为是对有目的性的经常的用一定时间达到一定量度的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的称谓。前苏联学者认为,体育人口是指从事业余体育活动的人数。体育大辞典解译为,运动人口即某一地区或国家参与运动的人数。意大利BrunoRorsi一Mori认为,体育人口是实践体育活动的人口。卢元镇认为,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和程度,体育人口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 归纳国内外学者对体育人口概念的观点,体育人口概念有待商榷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竞技体育人口(即从事专项训练的运动员)算不算体育人口;二是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群和观赏比赛聆听体育新闻的人群是否应当划为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概念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要准确定义体育人口,从本质上把握这一概念的科学性,必须从认识论的高度对体育人口作深入的分析与探析,明确体育人口的内涵与外延,否则定义体育人口概念时极易与一些相关的现象或事物混淆,使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发生偏离,从而在理论乃至实践上造成误导。 1.2对体育人口概念的思考 体育人口,首先应是人口学的一个概念,体育人口终究是一种人口,而且是以体育为标志的人口。既然体育人口以体育为标志,那么,研究体育人口概念问题当然应该从体育的视角去理解它、认识它,同时也不俞忽视从人口学角度去认识它,对体育和人口概念的理解是定义体育人口概念的前提。 1.2.1人口学视野下的体育人口概念审视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的人所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社会群体”。人口学还认为,人口具有共同的标志。共同标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理标志,如可以按地理和经济活动的标准分为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另一类是特征标志,如按照人的社会属性可以划分未婚人口、已婚人口、学龄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等。对任何一种人口都可以按不同的标志或标志组合进行划分,同时还可以看出无论何种类别的人口都必然具备以下3个要素:第1,按某种标志划分出的个人群体的规模,即人口规模;第2,按特征标志划分出个人群体的结构状况,即人口结构;第3,按地理标志划分出的个人群体的空间分布,即人口分布。人口的规模、人口的结构、人口的空间分布是组成任何一种类型人口的3个要素。体育人口能否成为人口学中的一种分人口,或者说亚人口,毫无疑问要取决于其规模、结构和分布。从人口构成要素来看,体育人口满足了构成要素的要求,因此,体育人口在人口学上作为一种亚人口是成立的,在体育社会学上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是没有异议的。 1.2.2体育概念视野下的体育人口概念审视 在人口学上明确了人口的概念、含义和划分标准以后,还应对体育概念间题有一个清楚或比较清楚的认识,这种认识将有助于我们对体育人口概念认识。 在我国虽然对体育概念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体育应涵盖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运动是一种普遍的认识。通过对体育概念回顾可以看出,中外学者在体育人口定义上的第1个分歧,其实质是从广义的体育界定体育人口,还是从狭义的体育界定体育人日。体育人口概念的定义应当以广义的体育为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体育人口概念的定义应当涵盖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运动三方面的人口,否则在逻辑上势必产生定义过窄的错误,在立论上势必陷入狭义体育的境地而不能自圆其说,这是定义体育人口概念时在逻辑上以及理论上必须注意的问题。 体育的本质是运动。综观国内外学者对体育人口概念的定义,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无一不重视身体活动(或身体运动)在体育中的重要作用。身体活动(或身体运动)是实现体育目的特有的手段和媒介,是体育特有的外显性特征,体育人口区别于其他人口就在于“身体活动”这一特征标志,抹去“身体活动”,体育人口与其他人口无异。这是定义体育人口概念必须要注意和把握的基本点。当我们把握了这基本点之后,再来看体育人口定义中有分歧的第2个问题,即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群和观看聆听体育新闻、比赛的人群是否应当划入体育人口之列的问题,就不难形成共识。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群,诸如体育管理、体育产业方面的人员,包括运动训练中的教练,是他们的职业活动与体育事业有关,职业与体育人口是不应混淆的两个概念,职业活动更多的具有他律性特征,即受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而体育人口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包括健身与竞技运动)更多的具有自律性,即展开的身体活动是在自已的意识和意志驱使下进行的。当然,群众体育范畴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范畴的身体活动又有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群众体育范畴的身体活动完全是自律的,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范畴的身体活动现阶段在我国多少还含有他律性痕迹,这种他律性在竞技体育上最突出地表现为是要我练,在学校体育上表现为有一定强制性色彩。但是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人才市场的建立,运动员转会制的形成,竞技体育范畴身体活动的他律性将愈来愈淡出,最终将被自律性所代替。而从他律走向自律是学校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学校体育范畴身体活动的他律性也将愈来愈淡出。体育人口与体育事业有关的职业在概念上的不同,体育人口身体活动的自律性,与体育有关的职业活动的他律性决定了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不能划为体育人口。至于观看和聆听体育比赛和新闻的人,由于这些人群并无体育人口所具有的标志性特征一身体活动,将其划为体育人口显然定义过宽,这是定义体育人口概念时在逻辑上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p#分页标题#e# 当我们结束了对体育人口概念问题的理论思考,直面体育人口现实时,还应当看到,虽然体育人口应包含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的人口,但体育人口的主体无疑是群众体育人口。群众体育人口之所以是主体是因为它具有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上的显著特征,在时间维上,以人口的年龄为时间特征,学校体育人口仅仅局限于在青少年这样一个空间区段,以创造优异成绩的竞技体育人口大体也囿于这一时间区段,而群众体育人口年龄跨度所表现出来的时间特征远比它们明显得多。在空间维上,竞技体育人口的分布自不必说,即使学校体育人口也仅偏隅于学校一方,而由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组成的群众体育人口却有广裹的空间分布,为竞技体育人口和学校体育人口所不能比拟。因此,研究体育人口思维的视角如果不去触及群众体育人口,那么,了解体育人口势必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认识体育人口势必会犯盲人摸象式的错误。 1.3对体育人口标志性特征一身体活动的再认识,体育范畴的身体活动与其他范畴诸如与经济范畴、艺术范畴出现的“身体活动”有何区别?这是研究体育人口概念不能不涉及的间题。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将有助于对体育人口概念的认识和界定体育人口的正确性。 活动是人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人通过活动证明了自已的存有和价值。在西方语言中,如英文的Activity、德文的Akiiuitat也是指与人的生命运动相关的相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表现。因此,离开人的自觉能动性,就没有人活动的概念和现象。人的活动又是有目的的活动,他的任何形式的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的活动。活动的性质不同,指导活动的意识也不同。在经济意识支配下使用物质手段的活动是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劳动);在审美意识支配下使用艺术手段的活动是艺术创造活动,而在体育意识支配下使用体育手段的活动则是体育活动,即上述体育定义所说的身体活动。显而易见,身体活动是人旨在完善自身、充实自身、健全自身、发展自身的活动,而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取物质财富;艺术活动的直接目的是创造文化(狭义的文化),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经济活动、艺术活动以及体育范畴之外的一切活动中,作为其活动主体的人虽然也会出现和体育范畴的身体活动相同的诸如行走、跑动、甚至跳跃等“身体活动”,但这一类“身体活动”实际上是人在经济活动中、艺术活动中的身体行动,是经济活动、艺术活动派生出来的,与人的经济活动、艺术活动中的行为有简单对应的逻辑关系,即有什么样的经济活动、艺术活动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身体行动,它与体育苑畴的身体活动不能等量齐观。从身体活动主体一人来讲,体育范畴的身体活动是主体的对象物,是主体的目标指向。经济活动、艺术活动的主体虽然同样也是人,但此时,主体的对象物是经济活动、艺术活动,或者说主体的目标指向是经济活动、艺术活动,经济活动、艺术活动中人的“身体活动”只不过是主体与对象物之间的中介。总之,体育范畴的身体活动与因经济活动、艺术活动引起的人的行动之间界限径渭分明,这就是体育范畴的身体活动是体育意识支配下以完善自身、充实自身、健全自身、发展自身为目的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而因经济活动、艺术活动包括体育范畴之外的一切活动所引起的身体活动仅仅是主体的人与主体的对象物之间的中介。 2体育人口定义的逻辑学考察及其体育人口定义 2.1体育人口定义逻辑学考察 “定义是通过一个概念明确另一个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逻辑学认为,定义具有一定的结构,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组成的。被定义项是其内涵被明确的概念,即种概念;定义项是用来明确被定义项的概念,即属概念;定义联项是揭示定义项和被定义项之间逻辑联系的概念,通常为“是”、“就是”、“是指”等等。 逻辑学卜给概念下定义的公式是:种概念一属概念+种差。种差是区别同属而不同种事物的规定性,属概念的外延大于种概念,其内涵又少于种概念内涵。给一个种概念下定义,首先要找到种概念的属概念,然后要找到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与同属其他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相区别的规定性,形成种差,以揭示种概念的内涵。 逻辑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给概念下定义要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则,才能使定义明了准确,否则会犯逻辑的错误。这些规则是:(l)下定义必须用明确的概念。这条规则的具体要求是,其一下定义必须用概念,其二下定义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是明确的。(2)下定义必须用全同概念。该规则的具体要求是定义项必须与被定义项是全同概念,否则在逻辑上会产生“定义过宽”和“定义过窄”的错误。(3)定义不得用被定义概念。定义的目的是通过定义概念去明确被定义概念。在定义中,被定义概念是需要被明确的概念,如果在定义概念中用到被定义概念,那么定义概念就成为不明确的概念,即成了“循环定义”。 2.2体育人口定义 通过讨一论,本文对体育人口的定义为:体育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以增进身心健康或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以身体活动为共同标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在定义中,“体育人口”是种概念。“社会群体”是体育人口的属概念,“以增进身心健康或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以身体活动为共同标志”是种差。在反映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关系上,“社会群体”的外延大于“以增进身心健康或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以身体活动为共同标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的外延。而在其内涵上,体育人口这一种概念所指除了人口这一属概念内涵属性以外,还具有以增进身心健康或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导向的身体活动这一内涵属性,种概念的内涵多于属概念内涵。在定义概念时,当一个被定义概念既有了它的归属,又有了它的种差,就满足了揭示其特有属性的要求。顺便指出,定义中因种差不同,可以区分出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功用定义。显而易见,体育人口定义属于性质定义。#p#分页标题#e# 3结论 (l)体育人口符合人口学划分人口的规定,即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和具有共同标志特征的规定,作为人口中的一种亚人口在理论上是成立的。(2)本文对体育人口概念的定义是:所谓体育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以增进身心健康或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以身体活动为共同标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体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体育不仅是确保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保证,而且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然而,近几年,各级各类学校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肥胖、营养不良等现象却大量出现。因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阳光体育活动”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85%的学生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1]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层次,担负着实现“科教兴国”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体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体质,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个人的迫切愿望,也是素质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更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在全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高校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使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形成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高校体育工作有责任把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
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一些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文明病”出现在了大学生的身上,大学生体质在整体增强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全国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与2000年相比,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随年龄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其中,大学生近视率为82.68%。青少年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与2000年相比,19岁到22岁的城市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238毫升,为下降率最明显的人群。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成立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组委会举办了一场国际青少年体能训练营,同时邀请了中、日、韩3国共320名大中学生参加。在激烈的对抗赛中,人们发现,中国学生在运动中的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都远低于韩日学生。[2]令人心忧的还不止于此。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的相关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同样需要关注。许多学生步入校门时感到“郁闷”、“紧张”、“疲惫”、“焦虑”或“恐惧”,一些自编的厌学、悲观的顺口溜反映了他们消极的心态。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3]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是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之一。而且,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是学校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体育工作。1917年,同志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重要作用,强调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体育占第一位置”。[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志曾强调:“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同志也多次指出:“体育是关系人民健康的大事,体育水平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同志为总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青少年全面素质和展示民族精神风貌有着重要意义。[5]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凝聚民族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弘扬拼搏精神、提高抗挫能力,对大学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启迪智慧有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带给学生的是阳光、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带给国家和民族的则是财富和竞争力,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则国雄于地球。”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一代新人,是一个国家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要。
一般来说,人文精神的历史源头是14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以后又通过人道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表达出来。[6]人文精神的最基本的含义是对人的价值、人生意义和人类命运的关注,人文精神是一种对全面发展的人格的塑造和肯定。人的意义、人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都关乎到人文精神。[7]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一种心境,更是一种生命的承诺。高校阳光体育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强调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意义,强调在整个高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人性、人生、、价值的尊重、认同与重视。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他们首先是人,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所在,这应该是所有教育活动的逻辑与历史起点。高校阳光体育应该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身体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和自然的表达。阳光体育带给学生的,应该是由身及心的愉悦与快乐,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一种情感的自由宣泄和尽情释放。体育教学应该以其独特的方式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各种不同需要。
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国家、社会、家庭乃至学生个人的迫切愿望,也是素质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更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体育不仅是确保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保证,而且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就大学生个人层面而言,阳光体育运动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处处体现着德育的功能。阳光体育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对于培养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对于人的意志品质、自信心、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阳光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通过育体进而全面育人。没有体育,素质教育就无法落实。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大学生的独生子女时代,急需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等多方面的品质,而体育在其中可以发挥明显的作用。
就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层面而言,阳光体育在校园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是教育和娱乐。阳光体育运动为校园体育文化注入了更多的教育和娱乐功能。阳光体育活动本身是通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所形成的文化,具有校园文化的特征,其价值核心与价值取向与校园文化所依托的价值体系相同,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高校阳光体育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体育文化活动,如体育竞赛、体育节、体育俱乐部,以及有关体育的宣传活动,能够调节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热情。
高校体育文化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总目标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训练、竞赛和课外俱乐部等活动内容而形成一种有意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它的陶冶作用、激励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及情感作用等,以其特有的方式和途径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内化成为人的行为,且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在阳光体育运动中,一方面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和传播体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一支稳定的体育文化建设主体,不仅促进了学生增长体育才干、增进其身心健康,而且培养了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
阳光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使学习所带来的紧张情绪得到积极有效的调节。在大学里,繁忙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感到焦虑和疲劳。而阳光体育活动可以松弛情绪,消除疲劳。在丰富的高校体育文化中,不管是竞技项目还是休闲项目,普遍都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这正迎合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文化的需要。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暂时忘掉在工作和学习上的烦恼、焦虑和紧张等心理压力,获得精神愉悦与自由,保持乐观情绪。
体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体育精神的培育,对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体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8]
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身心健康是小康生活的前提、事业发展的依托、社会和谐的基础,而体育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蕴涵着深刻的和谐理念。
阳光体育运动强调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它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影响着自然界的均衡与和谐。在这种形势下,走向户外,走进大自然,陶冶身心、强健体魄,成为人们越来越迫切的需要。体育让人们重新接近自然、回归自然,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缓冲器、剂。“人与天和、人与人和,以及人与己和”,这种中和之说虽然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却也是阳光体育运动中蕴涵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谐精神。
阳光体育包含有“公平竞争”意识,这对承担推进未来社会发展重任的当代大学生大有裨益,促使他们及早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正确的世界观,以积极公正的心态对待和参与各种竞争。体育既讲公平竞争,又讲分工合作,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是消除对立、弥合分歧、减少大学生社会问题的“安全阀”。
体育运动充满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和蓬勃向上的活力,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和迎接挑战、不畏艰险的品质。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大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跨越障碍、挑战极限、战胜自我,体现了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而公正恰恰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和重要价值尺度。体育不分种族、性别、信仰,摒弃偏见、歧视、欺诈,追寻并实现着公正的核心价值。规则至上。规则是体育运动的生命线。体育精神与法治精神天然契合,都追求平等、崇尚秩序、尊重规则。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在发展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体育可以发挥其独有的价值和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阳光体育运动较好地体现了和谐社会的这些目标追求与价值导向。发展阳光体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是时代的主题、人民的意愿。阳光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2]郭扶庚.阳光体育运动:让全国亿万学生沐浴体育阳光[N].光明日报,2007-4-26.
[5]评论员.滋养中华民族的健康与未来――论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N].中国教育报,2007-05-28.
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精神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体育运动并将研究出来的科学性和理论性成果运用到体育运动中去,这也将极大地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探索体育的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一定要分清楚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认清体育将来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必须将体育科学和体育人文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就体育科学与人文精神以及体育运动与人文精神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揭示体育人文精神。
我们知道,人类竞技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目前,我们已经创造了许多世界纪录。但是,这些纪录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人类进行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究竟又是什么呢?
其实,体育运动作为人类每一天生活以及将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各种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类的健康、和平、理解和文明,使人类生活得更好、更舒服、更快乐,这才是现代人类体育运动追求的目的。
由此可见,体育运动科学将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任务。它不仅仅是在兴奋剂或者自然科学领域里研究竞技运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掌握人类体育运动发展最本质的要求――“运动的原始要求”,即人类的生活、人类的身体健康和人类参与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
在科学界,我们都知道我们要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才能够正确地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因此,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我们努力去学会控制事物,利用一切可以控制和利用的物质和资源来将我们的家园建设地更好。
“使自己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世界,充分地利用它们……”这就要求我们站在科学的角度,区别现代和传统的观念,重新审视人类的身体活动。
世界上,人的生命是重要的,许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长寿,能够有意义,所以人类在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的生活。
其实,有意义的生命应该正视社会,改造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每天都在发现问题,而他们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或许会让人类的生活十分的疲惫。所以,许多安排好的科学研究和事情必须要根据这个社会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这些问题最终将被人类所克服。
体育人文精神应该是正视社会,改造社会。所以,有意义的生命不仅仅是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只是有意义生命中的一种运动的文化,使人的生命能够得到有效的延长,使人能够更加健康。
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展和提高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呢?这是体育运动文化科学中一个十分困难的任务。所有原来的研究方法和途径都要发生改变。甚至是运动训练、运动健身和运动医学方面。例如,我们必须要以全新的视角改变原来科学意义上的活动的定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其他一些形式去“读懂”,而不再仅仅是从字面上或想象中去认识。和活动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体育人文也要依赖于利用人类的智慧来进行科学的揭示。我们要认真研究与学习原始人类体育活动的目的。人类运动的文化将是未来15~20年中运动科学的一个研究重点。
但是,在方面,我们很难将体育运动的本质完完全全地贯彻下去。我们很难将传统文化中的体育运动形式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如:击剑、芭蕾、音乐、舞蹈等等。因为前面所提到的运动文化和智慧都将很难被认为是体育文化。生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因素,是人类身体最基本的文化。
一个推动体育文化的实验证明,一切俱乐部或者体育学校都在不断地推动着体育文化的发展,如互相交流、健康教程、休闲、舞蹈等等。从另一方面来说,如足球、排球、体操、田径等等项目都不在这个定义范围之内。
因此,大学校园体育是重新认识体育文化的最好的地方,虽然现在它的形式还是比较陈旧和落后的。大学校园体育应该进行科学的讨论、研究与实践,这样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才有可能形成新的形式。其实,在德国,校园体育文化早已被人们重视并进行研究,主要是由德国大学体育联合会(ADH)进行研究,从哲学、公共关系学和高等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获得了很大的成果。
当我们分析和认识体育和体育文化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与体育人文精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它真实地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人类有意义生命的意识之中。我们一定要正视在人类生活和人类智慧中产生的人文精神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并加以研究和探索。所以,体育人文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清人类身体活动的原始动力;其次,重新认识人类生命智慧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再次,总结人类在求得生存和有意义的生命运动的形式与经验;最后,通过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继续研究和发展人类在求得长寿的经验。
[1]熊志冲.心灵的慰藉与人格意识的欢乐:中西古代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体育与科学,1989(5).
论文摘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一场教育革新运动。其基本目的是,在现代城市一工业文明的条件下,从根本上改革美国学校教育制度半岛·体育,进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儿童,使儿童真正得到自由的发展。如运动所提出的传统与变革、效率与人性、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等的关系问题,深刻揭示了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并为解决这些时常困扰我们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无论其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对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素质教育具有相当的示范意义与借鉴价值。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发生了一场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运动,史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为适应美国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化时代、从近代向现代的巨大转变,而在教育领域掀起的一场改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古典教育的僵死传统,彻底地把儿童推向了教育的中心地位,从而使美国的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确定了20世纪美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它提出的教育改革原则措施以及勇敢而大量的教育试验,至今在美国乃至世界上还有广泛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以人(儿童和青少年)的改善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显然对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从19世纪末兴起。到20世纪中叶结束,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性。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杜威依据詹姆士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因此,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强调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自然就要淡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意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认为那种由上级的权威者把所必须接受的东西传给下级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体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输、宣传。教师的职务仅仅是依据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来决定怎样使儿童得到生活的训练。因此,在进步主义教育家们看来,教师的“权威”只能体现在他的“经验”和“学识上。强调“儿童中心”论,反对教师的权威,不仅适应了美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要求,也培养了学生的意识,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呈现出鲜明的性特点。
2、多元性。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多元性是美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首先源于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多种需要:城市各种福利组织需要‘社会教育’,商业和劳工界需要‘职业教育’,而标新立异的教师则需要‘一种教学过程的新技艺’,因而,也就随之源于进步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不同需要所作的不同理解和反应。”美国教育家克雷明对于运动的多元性,曾指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全部历史技艺意味着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事情;而这种种差异,只能被具有明显多样性的美国教育所包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多元性也意味着运动中教育改革与实验形式的多元性。表现为指导思想的多元性,理论基础的多元性,不同文化背景与思想来源的进步主义教育家,以及运动形式的多元性等等。运动的这种多元性特点,一方面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无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是运动结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实用性。美国教育的实用性起源于殖民地时代,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特点。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家主张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而不是灌输教材。进步主义教育认为传统的学习基本上是在接受知识,这种学习是无用的。进步主义教育认为要使知识有意义的话,那我们必须要用知识来做某事。因此,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家主张“从做中学”。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奠基人杜威就尤其强调教育的培养目的,就在于使有个性的人适应社会。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实用性还体现在运动的目的上,如前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在现代城市一工业文明的条件下,从根本上改革美国学校教育制度,进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儿童,使儿童真正得到自由的发展。也就是说,运动要努力使教育适应美国社会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正是在这一点上,运动的实用性特点表现得极其明显。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教学上,以克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缺陷为出发点,力图使课程与学生的可实现的需要和当前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在进步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被认为是一种智力、社会、心理、身体和精神等方面的有机整体。学生不但要发展智力,社会、心理和身体等方面也应得到发展。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种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力求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与目前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目标是极为吻合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它的宗旨就是要让学生学得愉快、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又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因此寻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间的最佳结合,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相当重要的。在这方面,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就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步教育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自发的群众性教育运动。这就决定了它与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进步主义教育正式形成后,尤其重视教育的实践活动,重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开展期间,大量的进步主义教育学校纷纷建立,并成为实践与检验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场所,因此,进步主义学校为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完善起到了巨大作用。有人说,如果没有芝加哥实验学校就没有杜威。这话或许有点夸张,但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实践在新的教育理论产生、完善中的巨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内一直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而“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既需要理论的补充完善,更需要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种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的特点,无疑对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范例。